炭浸工藝磨礦方式采用兩段兩閉路磨礦流程。第一段閉路磨礦分級流程由格子型球磨機和螺旋分級機組成;第二段閉路磨礦分級流程由溢流型球磨機和水力旋流器組成。將第二段閉路磨礦分級流程的預先分級和檢查分級合并在一起有利于提高磨礦效率和保證產品細度。在濃密機中進行制漿,濃密機一般采用高效濃密機,或者采用洗滌濃密機。
攪拌氰化浸出又稱預浸作業,一般由兩個高效節能浸出槽串聯組成。本段作業主要是控制浸出礦漿中氰根離子濃度和氧含量。通過調節氰化鈉的給藥量來控制,生產中通常以礦漿表面均勻彌散5~15mm直徑的小氣泡為宜,通過調節氣泵總閥門和各槽的充氣閥門加以控制。在確保吸附率的前提下,炭載金量盡可能高,但炭載金量越高,金在吸附系統中的儲存量就越多,資金周轉就會受到影響,因此適宜的炭載金量、合理的串炭制度,對炭漿廠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最終載金炭金含量為4~6g/kg,可以通過調節提炭量來控制。
載金炭的解析電解作業多采用加溫加壓解吸、高溫常壓電積聯合閉路循環工藝流程,有較成熟的自動化控制程度較高的解吸電積裝置。解吸電積液的配制采用1%濃度的NaOH和1%濃度的NaCN混合溶液。電積槽陽極為帶孔的不銹鋼板,陰極為專用的優質鋼棉。在生產操作中只要經常觀察設備上的各種儀表并觸動或旋動設備上的各種按鈕或旋扭以控制解吸電積作業的溫度、壓力、流量、電壓和解吸電積時間即可達到較理想的解吸電積效果。